加强社区文联能力建设,推进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
陆家嘴社区文化建设联合会(以下简称“陆家嘴文联”)是在上海市文联和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培育指导下,于2011年11月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随着陆家嘴金融城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陆家嘴街道辖区的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社区功能和文化需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2014年初,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委托陆家嘴文联对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进行管理,在上海开创了由社会组织全权负责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的新机制。
街道尝试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的方向转变,坚持多元主体,引入社会力量,探索以社区文联等社会文化单位为运作实施主体的公共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的模式与机制,逐步实践“政府购买服务”、“管办分离”的文化工作新途径和方法。一是实践委托管理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将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和部分文化工作委托给陆家嘴社区文化建设联合会予以运作管理,并且成立了社区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吸纳社委会委员、社区代表、居民区代表等作为管委会成员,履行议事、监督职能。2016年,将有线电视站和图书馆也列入委托管理。二是制定年度文化工作计划,划拨相应工作经费。街道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求制定年度计划,凡是纳入计划内的单(专)项文化活动都以独立项目形式进入年度工作预算,适时划拨。三是规范项目招投标程序,探索社会化运作的方法与途径。坚持“公正、客观、合理、节省,机会均等、标准相同”的原则,开展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投标,汇聚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四是强化全程督查。制定文化(项目)评估办法,对中标或受托单位的实施过程和结果,予以全程监督检查,全面掌握工作的落实、执行、进展与绩效等情况。考评结果作为次年部署工作的依据之一,也是以后发标或委托的依据。五是探索轮执副主席制度。在2016年3月换届之际,街道文联推出轮执副主席制度,分别由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地铁第四运营公司、上海海关机关服务中心浦东大楼管理部、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陆家嘴街道等五家的主要负责人,按照一年一轮的频次,分别担任轮执副主席。
托管机制实施两年多来,陆家嘴文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6年以来,文化中心的开放时间由原先的每周56小时提升到了现在的90小时以上;场地的综合利用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展厅、多功能厅、大小排练厅、教室等主要活动场地常常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文化服务的对象也从原先的社区居民,扩展到了广大工作、生活、学习在社区内的白领阶层,更惠及了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驻军部队;文化服务的内容也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越来越多广受欢迎的文体项目都已在文化中心落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一、弘扬“敢为人先”的浦东精神,不断探索多元文化的管理模式。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陆家嘴又是“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在浦东全力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进程中,陆家嘴文联弘扬了“敢为人先”的浦东精神,不断探索社区的多元文化管理模式。
一是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互动发展模式。对于现在的白领而言,文化活动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在书画、唱歌、跳舞的传统文艺项目上了,打球、游戏、乃至击剑、柔道、跆拳道等原先的体育项目,早已被当下的白领纳入“休闲文化” 的行列。因而,在金融城文化中心的项目设置上,如今以满足白领阶层多元化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了许多符合青年人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的文体项目。
二是公益与平价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作为政府搭建的活动平台,充分体现其公益性是首要的宗旨。陆家嘴文联根据社区居民和白领阶层不同的生活习俗、作息时间和消费意愿,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分时段开展完全免费或是平价消费的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使社区居民和白领阶层均能按需所取,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化。
三是开发与共建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模式。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除了要服务社区居民以外,更多的需要兼顾到周边各类企业的文化需求。陆家嘴文联积极开拓思维、想企业所想,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服务项目,满足了周边企业多样化文化的需求。
四是自主与引进相结合的品牌培育模式。陆家嘴文联遵循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在巩固自有群众性文化品牌的同时,吸纳其他社会组织与专业机构打造多元、丰富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持续提升社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服务能级。
二、增强“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不断打造精品文化的区域品牌。
陆家嘴金融城不仅要有建筑的高度,也要有文化的高度。
一是拓展优质空间,充实地区文化生活平台。陆家嘴文联密切依靠广大会员单位的协助和支持,充分利用各大楼宇的广场、辖域或公共绿地等宝贵的空间资源,积极拓展地区文化活动的空间、充实公共文化的活动平台。目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中国电信、浦东第一八佰伴、陆家嘴中心绿地、环球金融中心、南北滨江各个观景平台等,都已成为陆家嘴地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今年,国际射箭比赛、国际民间民俗舞蹈大会、全国海派秧歌邀请赛等大量的文化活动都在这些平台上举行,成为社区居民和中外游客观赏、体验地区文化的特色窗口。
二是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地区文化品位品格。陆家嘴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中外企业和学校等机构,这些单位都有着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部分还设置了各类艺术团。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已成为陆家嘴文联最为重要的基本文化资源。陆家嘴文联高度重视各类文化力量在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结合这些优势的文化资源,创排了海派秧歌市民剧《阿拉女人》, 海派秧歌《金风蝶韵》再度进京亮相“水立方”,这些都有力提升了陆家嘴文化的品位品格。
三是推进共建共享,丰富地区文化活动品牌。陆家嘴社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也促使陆家嘴的各类地区文化活动日益趋向于国际化、多样化。今年以来,陆家嘴文联不断推进共建共享的机制,与众多中外知名企业一起,合力打造了中国·上海国际民间民俗舞蹈大会、国际象棋比赛、国际藏书票邀请展、上海夏季音乐节、美丽中国·美丽家园——上海市诗歌大赛、陆家嘴白领文化艺术节、陆家嘴金融文化节、菲仕乐厨艺秀、浪漫滨江音乐秀、滨江大道啤酒节等众多的文化活动品牌,使陆家嘴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充实,在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在陆家嘴的各类人群不同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提升陆家嘴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拓展惠民文化的服务项目。
今年以来,陆家嘴文联通过社会化运作,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开发活动内容更具针对性、活动内容更加多元化,更贴近居民、白领的需求;活动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举办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老百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
一是文体活动卓有成效。
1、组织制定年度陆家嘴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推进。参加上海市民运动会健身秧歌总决赛竞标,完成新区下达的市民体育测试,体育团队参与区、市级活动等。
2、每年按计划组织开展陆家嘴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圆满完成庆祝建党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市民运动会浦东新区健身秧歌比赛、陆家嘴市民共舞台、民星大舞台、元宵节、端午节等节假日主题活动。
二是团队建设成果显著。
1、完成了陆家嘴文联换届选举工作,新设了轮执副主席,以增强会员单位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规范完善了《陆家嘴社区团队管理办法》,团队日常管理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组织摄影俱乐部、京剧队、评弹队、书画社外出交流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2、想方设法完善场地功能,增添了新的电子宣传设备;妥善合理安排场地,满足新区巡演、团队交流演出、展示展览、街道科室、居委进行各类培训、讲座等公益活动,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3、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场地安排、音响设备、舞台、组织协调以及大型广场活动等后勤保障工作,部门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圆满完成各项活动。
三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在市级、区级派送演出节目时,陆家嘴文联采取菜单式服务,向居民推荐喜闻乐见的艺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如新区百场巡演、书画展览、广场电影、健康讲座、理财讲座等,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和欢迎,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2、在文化中心引进了“德耀体育俱乐部”,对二楼健身房进行专业化管理,使群众性健身运动更趋向于专业性健身运动,让居民群众体验分享到了专业化健身的乐趣。
3、加大宣传力度。更换一楼电子显示屏与金融楼宇联动,每月前一周公示文化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社区团队的活动招募启事,每季度宣传更新陆家嘴文化活动的集锦、海派秧歌展演回顾、十佳志愿者新人新事、文化团队活动简介、场地安排一览情况等,提前告知周边居民、楼宇白领,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制度建设明显加强。
1、对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核定了岗位工作量,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做到了人尽其才;根据工作需要,新招了部分人员,并聘用志愿者和有专业技能的退休人员发挥作用;规范文化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上海市文化中心绩效考评要求,收集、整理、打印并装订材料档案。
2、健全文化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使全体人员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加强门卫和保洁工作的力度,时刻提醒环境卫生工作和门卫安全防范意识;并做到有问题及时与物业与主管部门联系,及时消除隐患,有效保证文化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3、建立文化中心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为了保证运作规范、有序、高效,已建立年度考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具体以部门为主进行业务工作考评为主,年终进行综合绩效评估。
运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是全新的探索和尝试。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完善共享机制、加强监督引导,就能充分整合和运用社会多方力量,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不断激活运作效能,共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新的活力、谱写新的篇章!
相关阅读
二、模式与内容
四、陆家嘴区域化党建
六、智慧政务篇
十、社会动员公益服务篇
十一、城市精细化管理
十四、创新产业人才培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