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

2014-11-12 16:32:56  浏览次数:11478

智慧城市现状-1.jpg

来自网上的各类信息汇总,我们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宽带加速、无线覆盖、城市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安全提升、线上线下物质丰富等给生活带来的安全和便利。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后顾之忧,仍然感觉到获取资源和机会的不易,对自身的发展、对幸福生活有着憧憬和焦虑的交织,人们生活得还不够从容,这些恰恰是智慧城市建设要完成的工作。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应该更加关注的是社会保障的完善、人们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新营造。

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智慧城市将是支持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一些城市盲目追求智慧城市建设,而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解决的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高度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专门拿出一章来规划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形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各大国家部委也主动作为,先后推出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多种类型试点。经过分析,得到下面几组数据:

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达到409个。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两批202个,科技部智慧城市试点20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68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和发展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

除港澳台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试点,共有试点城市286个。所有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有试点,其中78个城市被确定为2个或2个以上领域试点。试点城市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26个,其次是山东省,有22个;试点城市最少的是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各有2个。

有13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4个领域试点。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分别是大连市和深圳市;省会城市6个,分别是石家庄、哈尔滨、郑州、武汉、成都、银川;地级市5个,分别是大庆、芜湖、威海、襄阳、克拉玛依。北京等20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3个领域试点,上海等44个城市同时被确定为2个领域试点。

地市级试点城市数量最多,占比超过五成。286个试点城市中,直辖市4个,占1.4%;副省级市8个,占2.8%;地市级149个(含省会城市26个),占52.1%,县区级94个,占32.9%;乡镇级8个,占2.8%;开发区23个,占8%。

种种这些充分表明,在当前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潮流,潜力无比巨大,前景一片光明。

在智慧城市火热建设的表象之下,一些问题已初露端倪。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专门由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八部委指导意见的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四类主要问题,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其他三个问题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一些地方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简单概括一下,主要问题就是“三无”。

(一)无统筹

主要表现为“杂乱无章”现象。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有的城市立刻按照新一轮信息化的路数,在没有充分考虑关联系统和配套措施时,开始盲目上马一批项目;有的城市委办局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有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由某一政府委办局牵头负责,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协调,无法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无生命力

主要表现为“无底洞”现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明显不足,简单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问题,将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堆砌到城市之上,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过分依赖政府投资,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业带动效果也不明显,无法自我营血,从而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出现资金投入“无底洞”的现象,长期收益更是无法谈起,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三)无差异

主要表现为“千城一面”现象。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和城市特点,直接套用一些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一股脑地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建云中心、铺宽带网、搞产业园、开发房地产,场面热烈、内容精彩、千城一面,但与城市与公众的真正需求却并不匹配,变成形式主义、门面工程。我们在调研时听到中西部地区某地级市政府领导曾很深刻地指出:有些地方,智慧建设与城市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建好之日就是废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