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的AI智能城市标准化探索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AI智能城市标准化探索

2020-08-06 14:47:27  浏览次数:2233

转自清华城镇化智库


0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的推进,智慧城市与人工智能得以快速发展,城市也从最初的工业化城市演进到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目前我国已有500多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标准化作为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支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立,统筹协调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并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14)》。

人工智能有助于从技术、数据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智慧城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和升级,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下一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AI智能城市是以AI智能技术为特点的智慧城市,AI智能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新趋势。

由于技术与产业发展等原因,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没有关于AI智能城市的相关内容。随着AI智能城市的深入推进与扩展,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应及时启动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研究,补充和丰富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使之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02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下的AI智能城市标准化现状

2.1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14)》,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含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和安全与保障七个类别,如图1所示。目前,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共有38项,其中已发布21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总体(术语和定义、参考模型、标准总体应用指南、评价模型及指标)、支撑技术与平台(业务流程协调、公共应用支撑平台、领域知识模型、物联网感知、数据融合)、建设与宜居(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实施管理)等类别,目前还有7项国家标准处于报批阶段。


图1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


2.2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与AI智能城市标准化

AI智能城市标准化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体系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两个领域,根据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的重点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进行标准化布局,AI智能城市主要强调AI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不针对技术本身。因此,建议以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为基本出发点,来探讨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标准框架体系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数据、感知、计算、平台、评价等,这些也是AI智能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议依托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借助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良好的基础与经验,结合AI智能城市的现状与典型案例,分析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现实需求,并明确未来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发展策略,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下补充和完善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策略,引导AI智能城市科学发展。


03、AI智能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标准化需求

3.1 AI智能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智慧城市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推进了AI智能服务应用的发展,AI智能场景正在创新或升级现有的智能应用场景。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应用场景中主要有:AI+政务、AI+安防、AI+交通、AI+能源、AI+医疗、AI+农业,AI+楼宇、AI+零售、AI+教育、AI+生活与娱乐、AI+服务机器人以及AI+移动设备。而每一个应用场景都将蕴藏着极大的商业价值。人工智能越来越贴近百姓的生活、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

《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1700家,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AI智能城市评价显示,北京凭借科研、产业、资本等领域的突出实力,成为AI智能城市的领导者。上海在政策、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位列第二。杭州凭借在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的优势,位列第三。深圳在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制造配套领域依旧具备优势,位列第四,合肥则凭借科研、政策的优势,位列第五。


3.2 AI智能城市典型案例

北京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率先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是全国首个地方性支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根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北京已拥有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企业1 070家,在硬件制造、算法研究、智能终端、应用平台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在AI医疗、AI家居、AI零售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智能应用较为突出,在新一轮AI智能城市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在2017年底提出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从业人数不断上升。《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感受力指数报告》中显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210家,涵盖计算机视觉、智能芯片、语音交换、机器人、深度学习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其应用领域覆盖金融、教育、医疗、零售、安全和交通等领域,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其在政策和企业中逐渐普及,促进了上海AI智能城市的长期良性发展,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处于领先水平。

深圳

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企业的摇篮,借助于城市群的整体性优势,致力于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感受力指数报告》中显示,目前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292家。深圳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AI产业提供了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在内的技术层支持,及包括云计算服务、传感硬件和计算硬件等在内的基础层支持。另外,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人工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金融业、物流业、交通、医疗与无人机等产业的发展也为AI产业提供了应用层的支持,使AI产业能更好地与优势产业结合并加速落地。


3.3 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需求

AI智能城市标准构建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新动向和新需要。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中的数据标准、感知标准、计算标准、平台标准、评价标准等,可为AI智能城市标准化提供支撑,但是AI智能城市标准化工作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AI智能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但业界对AI智能城市的概念、内涵、应用模式和评价等尚难以达成共识,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尚不足以支撑AI智能城市的发展需要。其次,AI智能城市标准化所涉及的领域、部门和厂商众多,应加强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并避免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的标准化工作冲突或重复。最后,AI智能城市领域的创新能力还不强,但是行业巨头已在加快“圈地跑马”,标准化工作需要尽快启动。


04、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建议

科学布局和统筹标准化工作对AI智能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障AI智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从以下几点布局和推进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工作。

4.1 利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良好基础与成果

现有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中,有多项标准涉及参考模型、公共应用支撑平台、领域知识模型、物联网感知、数据等内容,这些智慧城市标准,均可为AI智能城市标准化提供较好的支撑。建议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良好的理论基础、工作基础及组织经验等,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下,结合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特点,补充和完善AI智能城市的标准,以提高AI智能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4.2 构建AI智能城市标准化研究组

建议依托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集聚主流产学研单位资源,建立AI智能城市研究组。研究组致力于AI智能城市标准化发展策略,准确把握AI智能城市的未来发展重点和标准化需求,将AI智能城市中的实践经验沉淀固化下来,形成覆盖AI智能城市各个领域的标准体系,保障AI智能城市标准的实用性。


4.3 推进AI智能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AI智能城市是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互动,这对现有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优先界定AI智能城市的研究范围,明确AI智能城市的内涵、外延和需求,可优先制定AI智能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AI智能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方法,引导产业界、城市等正确认识和理解AI智能城市,通过标准化支撑AI智能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与应用。


4.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AI智能城市同样也是目前国际标准化工作关注的热点,建议加强国际交流,国际和国内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促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和与国际其他城市在AI智能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实质性参与国际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活动,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理念和模式。并利用国际间的多边合作平台,多种交流渠道,获取AI智能城市标准应用方面的经验、做法与教训,将国内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相关成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成果转化。


05、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当代社会,为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风口。应高度重视面向AI智能城市的标准化工作,利用参考模型、公共应用支撑平台、领域知识模型、物联网感知、数据等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并结合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构建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子框架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多元参与和开放合作,结合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AI智能城市建设的需求与特点,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AI智能城市标准化策略与布局,推动AI智能城市标准化的健康发展。